贵州水运:左右逢源

贵州水运:左右逢源

来源:火狐体育最新官网入口首页    发布时间:2024-02-22 22:37:51

产品介绍

  贵州水运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人民依赖的最早的交通方式。历史上著名的“川盐入黔”,就是借助运输量大且成本低的乌江、赤水河航道运输。1927年贵州的第一辆汽车就是“舶来品”,由船运经柳江上溯到贵州都柳江上岸。在中国的领导下,贵州水运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贵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的鼎力支持下,在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下,抢抓系列政策机遇,感恩思进、感恩奋进,采取有力措施,贵州水运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水运交通实现了从“激流险滩”到“通江达海”的历史巨变,书写了贵州水运交通“黄金十年”的精彩华章。

  贵州有水运发展的基础。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结合部,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必经地,是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枢纽。贵州江河密集,水资源丰富,全省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3条,总长度达11270公里,覆盖全省74个县(市、区)。有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都柳江、赤水河5条主要出省水运通道,北面的赤水河、乌江和东部的清水江汇入长江,南面的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流入西江汇入珠江直通港澳,水运通江达海可谓“左右逢源”。截至2022年底,全省通航里程达3954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近1000公里,四级以下航道2969公里;全省9个港口共有泊位507个,其中500吨级泊位62个,设计年货运吞吐能力约3800万吨,无危化品泊位,渡口1032道;有各类船舶1.87万余艘。

  贵州有水运发展的需求。全省主要航道由西向北、东、南呈扇形分布,正好贯穿矿产资源密集区、经济社会中心区。乌江干流上游连接毕节煤炭资源密集区,中游贯通遵义、贵阳、黔南经济中心区,下游携武陵山区入长江,可通达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游连接六盘水和黔西南煤炭资源区,中游贯通滇桂黔石漠化区,下游通两广达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出省水运通道沿江腹地集聚毕水兴能源带、贵州磷化集团、中建材西南水泥厂、遵义钢绳厂、贵州铝矿业等适合水路运输的重点工业产业。全省水运需求量近3500万吨,仅乌江进出口货物对水运需求就达1780万吨,其中年出口货物1300万吨。同时,充分的利用水运运费低、运量大等比较优势,可以大大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贵州水运可以做大做强。水运是最符合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贵州良好的水运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水运发展的潜在能力和空间十分巨大。在推动黔货出山、降物流成本上,运载同等数量货物周转量上更具有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的优势。据测算,全省5条出省航道实施提等扩能后,运力可达3000万吨以上,周转量将超过400亿吨公里,水路运输量在综合交通运输量中的占比将大大提高。

  贵州有发展水运的机遇。一是国家重视支持水运发展。国家重视内河水运发展是我省发展水运的最大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推进,对水运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大力实施,对我省水运发展提出了更大期望;交通运输部在政策和资金补助方面均给予重点倾斜。二是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水运发展。2012年,修编了《贵州省水运发展规划(2012-2030年)》,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以航为主、航电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水运发展理念。2012年12月,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省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水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水运建设等重大措施。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要求贵州打通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通道。2022年7月,炳军省长调研乌江航运发展并召开全省水运专题会议,强调“加强水运体系建设,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全省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水运体系建设,真正发挥乌江“黄金水道”作用,统筹推进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都柳江等航道建设。2022年9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水运体系发展行动方案》,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航道建设、船舶运力、港口服务、多式联运体系等方面系统推进水运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机遇,为贵州水运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格外的重视交通运输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了交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新使命新定位。十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率先在全国实施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开创了贵州水运建设发展的多项第一,是贵州水运发展速度最快、路径最优、成绩最佳的“黄金时期”。

  这十年,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发展新突破。2012—2022年10年共累计投入资金161.3亿元,是1951年—2011年60年完成投资18.7亿元的8.6倍,是贵州水运建设发展史上投资增速最快的时期。通过实施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建成大中型项目70多个,是贵州水运建设发展史上建成项目最多的时期。

  ——创建了西部地区第一条国家级山区内河文明样板航道——赤水河文明样板航道。

  ——建成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四级高等级航道近1000公里,位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市)前列,改写了贵州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

  ——建成都柳江从江、大融、郎洞、温寨和清水江平寨、旁海6座航电枢纽,航电一体化开发实现“零突破”。

  ——建成贵州第一条旅游航运——湄江旅游航运工程,作出了“航运+旅游”的新探索。

  ——建成全国第一个内河航运专题博物馆——贵州航运博物馆(馆址在习水县土城镇),实现了航运文化的新提升。

  ——建成乌江思林、沙沱、构皮滩500吨级通航设施集群,其中乌江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创造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首座采用三级升船机方案的通航建筑物;世界上通航水头最高的通航建筑物——最大通航水头 199m;世界上水位变幅最大的通航建筑物——上游水位变幅 40m;世界上提升高度最大的垂直升船机——第二级提升高度 127m;世界上顶级规模、提升力最大的下水式升船机——第一、三级 500t 级下水式升船机,主提升力 18000KN;世界上顶级规模的通航渡槽——三级升船机之间通航水深3m,通航渡槽最大墩高超过 100m)。

  ——断航20年的乌江实现全线年,乌江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试运行成功,呈现出一幅“水往高处走、船在天上行”的壮丽景观,首批14艘满载7000多吨磷矿石的货船从开阳港出发,顺利通过构皮滩260多米高的三级升船机,运抵安徽芜湖港,标志着千里乌江全面复航,贵州人民企盼的北上长江夙愿得偿,结束了贵州“不沿边、不沿海”的历史,实现了千百年来通江达海的梦想。

  ——2022年,建成贵州首个“港口园区化”项目——思南港邵家桥港区,这是乌江复航后,全省首个投入运营的“港口园区化”项目,标志着乌江航运迈入常态化和稳定化发展新阶段。

  这十年,聚焦通航能力,畅通黄金大通道。贵州五条出省主通道中,只有赤水河唯一没有被碍航闸坝断航的河流,其余乌江、都柳江、清水江、南北盘江—红水河均被水电站碍航闸坝拦腰截断。为打通“肠梗阻”,近年来,贵州加强与广西、湖南、重庆等周边省份合作,省级、厅(市州)级、县级不同层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企业之间也加强合作,形成合力,着力打通航运堵点,加速解决碍航难题。推进乌江建成沙沱、思林、构皮滩等通航建筑集群,畅通水运大通道。

  这十年,聚焦民生水运,提升群众幸福感。通过近年来加快水运建设发展,已形成“两大水系”“五大通航河流”“百座库区”“千个渡口码头”,可直接利用水运的县有86个,辐射人口3000多万人,为推进黔货出山、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就实施了20多个重点通航库区便民水运工程,整治库区航道800公里,全省便民码头达220座,渡改桥150座,乡镇渡口1032道,极大地改善了沿江、库区周边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提升了水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这十年,聚焦产业带动,助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贵州水运近年的全力发展,有效带动了乌江思南邵家桥200万吨石材工业园区,北盘江贞丰县百层造船工业园区等。全省水运航道连接37个产业园区、230个小城镇、42个旅游景区、46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9个城市综合体,辐射带动沿江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水运发展的历史巨变,引领和带动贵州沿江沿河地区经济发展,充分的发挥了内河航运带动境内资源开发、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优势,初步形成了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水运体系,为全省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等“四新”“四化”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为发展水运、构建高效畅通物流网络指明了方向。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和交通运输部《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 实现交通运输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部署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着力把交通枢纽转为物流枢纽和经济枢纽,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为奋力当好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开路先锋提供水运交通保障。

 

产品视频

相关产品